发布日期:2025-04-29 21:37 点击次数:104
最近,平安银行发布了 2025 年首单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公告,其未偿本息总额高达 2.07 亿元,可转让起始价却仅仅 422 万股票配资基础知识,相当于 0.2 折,这折扣力度简直低到超乎想象,创下了历史新低。
此公告一出,瞬间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债务人以及众多非银行人士都满心疑惑,大家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平安银行既然都能以如此 “白菜价” 把自己的信贷资产卖出去,那为啥就不愿意把这种折扣直接让利给借款人呢?
从常理来想,没有哪个借款人从一开始贷款时就想着要赖账,一笔信贷资产从正常状态一步步变成不良,最后走到被核销或者转让这一步,中间肯定经历了风险逐渐恶化的过程 。
要是某位借款人在银行的贷款本息,银行能给出三至五折的现金清收方案,估计大部分借款人就算想尽办法、砸锅卖铁也愿意和银行达成和解。
但想法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
有过和银行协商还款经历的借款人肯定感触颇深,真要跟银行协商减免本息,哪怕只是申请停息挂账、分期还款,都是困难重重。
就算借款人在履行还款计划过程中一直表现良好,贷款变成不良也并非主观故意,而是因为经营失败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可达成和解的可能性依旧微乎其微。
银行为什么宁愿让资产管理公司以超低折扣 “捡漏”,也不愿向债务人让利呢?
这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次逻辑呢?
接下来,就让我来给大家好好说说。
一、严守风控底线,银行的无奈之举
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关键枢纽,其风控体系是保障银行稳定运营的坚固防线。
风控,简单来说,就是风险管控,它涵盖了从风险的识别、评估,到监测与应对的一整套流程,目的就是确保银行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业务的稳健发展。
风控体系的核心要点,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信用风险的把控。在银行的日常业务中,贷款业务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信用风险就如同隐藏在贷款业务背后的 “定时炸弹”。
这里银行为什么不给借款人减免的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存在极大的操作风险。举个例子:假设A银行100个人存在逾期未还1000万,我们要核销其债务,只希望能从中收回20万就可以,但是到底那些人能享受到减息以及如何判断那些人减息主要存在无法确定标准,同时,即使标准统一,谁来执行这个标准的过程,就极有可能出现员工腐败。
因此,这些看似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可能引发严重的风险事件。
比如,
一个借款人给银行内部员工这样的利益诱惑:
我从你们行里借了100万,我逾期还不了,若你帮我实现减息到只还款10万。我额外给你这个银行办理人员10万~30万(私下达成共识),相当于作为借款人,我借了100万,只还20万,还挣了80~50万。
这样的情况下,难免银行办理人员不为了利益,铤而走险,与内外部人员勾结。
这是银行最怕的操作风险。
二、让利债务人对风控的冲击
如果银行轻易地向债务人让利,就如同在风控大坝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可能引发一系列的风险连锁反应,对整个风控体系造成严重的冲击。
银行在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时,通常会依据一系列的标准和模型,这些标准和模型是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和经验总结而来的。一旦银行开始让利,就会打破原有的评估体系。借款人可能会因为预期银行会让利,而故意隐瞒真实的财务状况,夸大自己的困难程度,从而使银行难以准确判断其真实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原本有能力还款的借款人,可能会为了获取更多的让利,而假装无力还款,导致银行的评估出现偏差。这就好比医生在诊断病情时,患者故意隐瞒症状,医生就无法准确判断病情,从而无法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所以,我常说银行的风控体系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整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动都可能影响到整个体系的稳定。让利债务人这一行为,可能会打破银行内部的风险平衡机制,使得风险在各个业务环节之间传递和扩散。最终,整个风控体系可能会陷入混乱,银行的资金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三、人性的考验:让利引发的道德风险
(一)“折扣预期” 下的还款心态转变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银行不让利于债务人有着深刻的人性考量。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在面对债务问题时,这种人性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旦银行开启让利于债务人的先例,就会在债务人心中种下一颗 “折扣预期” 的种子 。
想象一下,当一个债务人知道银行有可能会对债务进行减免,他的还款心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原本努力工作、积极还款的动力可能会大打折扣。
他可能会觉得,反正不着急还钱,拖得越久,说不定银行就会给出更大的折扣,自己就能少还一些钱。
这种心态一旦形成,就会像传染病一样在债务人群体中蔓延开来。原本按时还款的债务人,看到其他人通过拖延获得了让利,心里也会开始不平衡,逐渐对还款产生懈怠心理。
就像在一个班级里,如果老师对迟到的学生不加以惩罚,反而给予奖励,那么其他学生也会纷纷效仿,迟到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
在金融领域,这种 “折扣预期” 带来的还款心态转变,会让银行的收款变得更加困难,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
(二)对金融秩序的连锁反应
大量债务人等待让利的行为,会对整个金融秩序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稳定运行对于整个金融市场至关重要。
如果债务人都因为期待让利而故意拖延还款,银行的资金回笼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银行的资金无法及时回笼,就会导致资金流动性不足,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
银行可能无法按时支付存款人的本息,引发存款人的恐慌,进而导致挤兑现象的发生。挤兑一旦发生,银行的资金链就会断裂,甚至可能引发银行倒闭。
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会急剧上升。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会降低银行的信用评级,使银行在市场上的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这不仅会影响银行自身的发展,还会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冲击。
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四、法律、监管、股东的限制
在金融领域,银行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法律与监管的严格约束,这就像是给银行戴上了 “紧箍咒”,使其在处理不良贷款时必须谨小慎微。
根据《商业银行法》和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银行无权随意对债务进行大幅减免。
另外,银行的股东、董事会要监督管理层是否真正的做好坏风险管理,若让利就无法有效判断以及极有可能出现高管层的集体性贪污腐败问题。
如果银行想要向债务人让利,就必须证明该债务确实无法全额回收,否则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利益输送或违规操作。
这就好比让银行管理层在法庭上举证,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才能获得 “让利” 的许可。
这个”证明”、“证据”的核心点就是让借款人存在失信,上征信系统。
只有上征信系统,借款人出现了被限制高消费或者企业已经被进入了破产、清算,才能让监管、股东以及监管认可。
一个人或者企业,上了征信,基本上在国内寸步难行,这代价非常高。所以只有这样,才能让监管、股东放心。
此外,银行对部分债务人让利,最怕引发“公平性”问题。
其他借款人看到后,可能会纷纷效仿,故意拖欠贷款,以谋求优惠。
这就像在一场比赛中,如果对部分违规选手不进行处罚,反而给予奖励,那么其他选手也会失去遵守规则的动力,整个比赛就会陷入混乱。
在金融市场中,这种公平性的破坏会导致信用体系的崩溃,影响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另外,债务减免还可能面临税务障碍。
从税务角度来看,债务减免可能被视为银行对债务人的 “赠与”,银行需要为此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通常为减免金额的 25%。
这无疑增加了银行的成本,使得银行在考虑让利时更加谨慎。
原本可以通过让利收回一部分资金,但因为要缴纳高额的税款,银行可能会觉得得不偿失,从而放弃让利的想法。
(二)财务与资本管理需求
从银行的财务与资本管理需求角度来看,转让不良贷款对银行有着诸多好处。银行转让不良贷款债权后,能够立即将这些不良贷款移出资产负债表,这就好比给银行的财务报表做了一次 “大扫除”,使其看起来更加整洁、健康。不良贷款的减少,直接降低了银行的不良率,而不良率是监管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不良率的降低有助于提升银行的监管评级,使银行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转让不良贷款还能释放原贷款占用的风险资本,提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对于银行来说至关重要,它反映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当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提高时,就意味着它有更多的资金来应对各种风险,能够更加稳健地运营。银行还能通过转让不良贷款回笼现金流,即使是以 0.2 折这样的低价转让,也能获得一定的现金收入。这些现金可以用于投放新贷款,支持更多有需求的企业和个人,为银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催收难度与成本考量
在催收方面,银行往往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与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在催收方面缺乏专业的团队和经验。对于个人债务人,银行如果采取诉讼方式进行催收,成本会非常高。从起诉到判决,再到执行,整个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一般情况下,平均单案的诉讼成本超过 5000 元,而且执行周期长达 1 - 2 年。在这段时间里,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却不一定能够收回贷款。
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时,还需要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因此,银行在处理不良贷款时,优先选择将不良贷款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以降低自身的风险和成本。
而资产管理公司(AMC机构)则不同,
一是有它们通常具有专业的催收团队和丰富的经验;
二是它们可以批量收购债权,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单位催收成本。
通过专业的催收和处置手段,若回收率达到 10%,资产管理公司(AMC机构)实际收益就相当可观。这种专业优势使得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贷款市场中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也为银行转让不良贷款提供了合理的选择。
所以,银行不愿让利于债务人,并非是银行的 “铁石心肠”,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到可能引发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小到可能引发银行内部的以贪污、串联的操作性风险。
因此,它是从风控原则的坚守,到人性考验的规避,再到内部风险的防范股票配资基础知识,以及法律监管、财务资本管理和催收成本等多方面的考量后,才这样做的,这每一个做法,都是基于大量实践以及对人性的精准考量和洞察。
上一篇:买股加杠杆 君王下令退兵,将军回信写了两个字,君王立马改变了主意_甘茂_秦武王_曾母
下一篇:没有了